电化学能源转化能质传输特性及性能强化的主要围绕燃料电池(微生物燃料电池MFC、热再生电池TRAB)及电合成制可再生燃料(析氢系统HER、二氧化碳还原系统CO2RR)展开了系统性的研究工作。
微生物燃料电池高性能电极构建及电池性能强化 针对微生物电化学系统中生物电极性能低的问题,创新性地提出采用具有良好电化学特性的金属铜作为阳极材料,首次采用恒电位转电阻的“两步法”,成功启动铜基生物阳极,使MFC电池功率密度达到12 W m-2。针对生物阴极产甲烷菌附着量低、催化反应速率低的问题,基于3D打印方法,构建了石墨烯多级梯度孔隙电极,有效促进了生物/非生物电极之间的界面电子转移速率、三维电极生物阴极内物质传输速率,显著提高了活性生物量,并获得了1.7 mol/m2/d的产甲烷速率。
多孔复合电极热再生电池物质传递调控及性能强化 针对热再生电池电极结构不稳定、电极反应速率缓慢和物质传输缺乏调控等问题,构建了具有分级多孔表面的Cu/Ni复合电极,研究孔隙结构和表面积与多孔电极内物质传输相互作用关系。分级多孔Cu/Ni复合电极具有较大电极面积、分级孔结构和稳定电极骨架,有利于热再生电池的电化学反应和物质传输,获得目前最高的电池产电功率(1002 W/m2)。
高性能电催化析氢技术及传质机理研究 针对析氢电极气泡覆盖活性位点导致性能受限问题,构建了生长有MoS2/Ni3S2纳米棒状催化剂的分级多孔的梯度孔隙析氢电极。可视化结果表明,内大外小的梯度孔隙结构具备优异的气泡脱附特性。根据氢气泡动力学分析结果,证明了气泡粘附力梯度可以使孔道内气泡快速排出,并降低气泡平均脱附尺寸(~74.5 μm),从而有效避免了传输孔道堵塞及活性位点占据,使析氢电极展现出优异的电催化析氢活性(10 mA/cm2过电位83 mV)及耐久性能(18 h无明显衰减)。
电催化CO2还原界面工程设计 针对CO2RR法拉第效率低、电流密度低的问题,提出了具有超疏水界面特性的Cu/Sn双金属纳米线电极,有效的扩展了电极-电解液界面间的气-液-固(CO2-电解质溶液-电子)三相反应界面。在-1.2 V vs. RHE电位下将电化学CO2还原产甲酸的法拉第效率提升至94.17%,相对于对照组超亲水电极(甲酸法拉第效率为76.44%),效果提升了23%,优于或可媲美于同期报道的CO2还原催化剂。